燕赵网


有用的 有趣的 都在这里 ......
燕赵网——国内外各行业实时新闻资讯 新鲜播报!

一个“拖延症”患者,抑郁、疼痛、失眠风险都在增加

更新时间:2023-01-30 13:33:26点击:

每一个拖延症患者,都曾暗暗发誓:以后绝不会再拖到最后。现实却总是“算了,明天再做也来得及”……

近日,发表在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网络版上的一项新研究提醒,拖延会全方位影响身心健康,包括躯体疼痛、睡眠不佳、焦虑抑郁等,且这种影响会持续9个月之久。

受访专家

中国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 郝滨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郭瑞

瑞典新研究证实拖延可致病

在这一研究中,瑞典索菲亚赫美大学学院、乌普萨拉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多家机构分析了3525名大学生的数据,他们平均年龄24.8岁。

研究开始时,研究人员对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症状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疼痛进行了评估;3个月后,使用拖延量表测量了学生们的拖延水平。

9个月后随访,并评估学生们拖延水平与16项健康结果之间的纵向关联,包括心理健康(抑郁、焦虑症状),躯体疼痛,不健康的生活方式(睡眠差、缺乏运动、抽烟、不吃早餐),社会心理健康(孤独、经济困难)和一般健康。

结果显示,拖延行为与之后9个月抑郁、焦虑、致残性疼痛等不良健康结果有关。拖延程度更严重的学生,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焦虑、肩膀或手臂疼痛、睡眠质量差、内心孤独。

具体来看,拖延每增加1个标准差,与上肢致残性疼痛风险增加27%、睡眠质量差风险增加9%、身体活动不足风险增加7%、孤独感风险增加7%、经济困难风险增加15%有关。

瑞典索菲亚赫美大学首席研究员弗雷德·约翰逊表示,即使研究人员在开始时考虑了学生的症状,这种联系仍然存在,这表明拖延与健康结果的潜在负面关联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累积。

爱拖延的人多有3个特点

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,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,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。

「慢性拖延症」是指拖延的行为持续或习惯性的出现,并且几乎会拖延生活中每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。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瑞表示,对拖延症的研究发现,容易拖的人有一些个性特点:

自卑心理

总觉得自己做不到,畏难情绪强烈,左顾右盼,焦虑无助,就会故意拖延。

完美主义倾向

完美主义者不是因为恐惧才不开始,而是太不想面对不完美的状况了。对自己要求过高、害怕丢人,心理负担大,就难以开始动手。

情绪易波动

还有些人责任意识较弱,容易得过且过,情绪易波动,花很多时间思来想去、忧心忡忡,浪费了精力。

中国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理事郝滨认为,拖延者的拖延习惯或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,会使人产生沮丧、过度压抑、过度烦躁、自责和负罪等负面情绪反应。

这些情绪持续积压会影响睡眠质量和健康状态,形成恶性循环。

从长远来看,慢性拖延症还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。比如,长期拖延与抑郁焦虑风险增加及高血压和心脏病等身体状况有关。

一个公式“治愈”拖延症

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·斯蒂尔认为,人们迟迟不肯行动、能拖则拖的主要原因有4个:

对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心不足;

没有强烈的愉快感;

注意力不集中;

目标太大、太远。

据此,他提出一个公式:行动力=信心×愉悦/分心×目标。根据这个公式,我们可以“各个击破”来提高自己的行动力。

建立信心

当我们没有自信把一件事情做完、做好的时候,我们多半是不愿踏出第一步的。提升信心,除了要客观评价自己,不妄自菲薄,归根结底要扎扎实实提高实力。

获得愉悦

愉悦感来自完成任务过程中或完成后获得的回报,这种回报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。如果某项工作的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和报酬,你是更有动力去做的。

在自己无法控制外在酬劳的情况下,就要学会在任务中“自娱自乐”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多发掘事情本身的好处、趣味,把忍受变成享受。

减少分心

保持注意力需要消耗精力,所以要通过规律作息让大脑维持在良好状态。

另外,都说“眼不见心不烦”,经常整理、打扫办公环境,保持桌面整洁有利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。

还有,人在“一鼓作气”的时候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注意力,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攻克任务最难、最重要的部分。

细分目标

太大、太遥远的目标,对此时此刻行动的指导意义是很弱的。我们定好大方向后,尽量把目标分得细致一些,精确到每月、每周、每天。

比如学习一门外语,“今天完成50个单词的背诵”就比“一年后要和外国人流利地对话”有用。

长期拖延会增加焦虑感,并陷入“拖延-坏情绪-更加拖延-更坏情绪”的怪圈。新的一年,愿你能戒掉拖延,成为一个掌控节奏、优秀自律的人。▲


来源:腾讯